老人步履蹒跚的背后可能存在营养不良问题。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综述称,全球约四分之一老人面临营养不良,而这一现象却被忽视,超半数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老人营养不良
有“隐匿信号”
营养不良是指营养素摄入量或吸收量与身体需求量之间的失衡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身体成分改变、身体和精神功能下降以及临床结局受损。
由于评估工具和研究人群的不同,老年人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存在很大差异。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中,根据微型营养评估的患病率荟萃分析,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为3.1%。除营养不良外,通过评估发现,26.5%的社区居住老年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且需要营养支持)。随着功能依赖性的增加,营养不良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接受居家护理的老年人中为8.7%,住院老年人中为22.0%,长期护理机构中的老年人中为28.7%。女性、农村人口、80岁及以上人群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中,患病率往往更高。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在老年人群中,因急慢性疾病导致的食物摄入减少较为常见,可能伴随或不伴随炎症。无炎症的疾病相关营养不良可能由导致进食和吞咽困难的疾病引起,如中风、帕金森病和痴呆症等。而无疾病的营养不良可分为饥饿相关营养不良和因社会经济或心理状况导致的营养不良(如经济困难、社会隔离、饮食行为、食物不安全)等。
营养不足往往较难发现,但会存在一些“隐匿信号”。当身体出现这些信号时,可能是营养不良:半年内体重减轻≥5%(如60千克老人减重3千克)需警惕,爬楼吃力、拎菜费劲(肌肉流失征兆),常感疲惫、小病不断(感冒难愈、伤口恢复慢),进食能力退化,咀嚼困难(假牙不适/缺牙>3颗)、吞咽呛咳(食物或水误入气管)、每日进食量<正常需求2/3(约相当于1碗米饭+1份肉+2份蔬菜),生化指标异常:血红蛋白<110克/升、白蛋白<35克/升、维生素D<30纳克/毫升(易骨折)、维生素B12<200皮克/毫升(神经损伤风险)。
营养不良风险
随危险因素数量增加而增加
展开全文
造成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复杂多样。研究发现,一般而言,营养不良风险会随着各项危险因素(如残疾程度增加和健康状况恶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01
消化吸收问题
食物摄入量减少、营养需求增加、消化道吸收功能受损或营养素排泄增加会导致营养不良。老年性厌食日益被认为是老年人食物摄入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02
身体障碍
口腔健康状况不良也会导致营养不良。咀嚼问题(不仅包括假牙不合适造成的问题,还包括因口腔感染或炎症或者口腔干燥造成的问题)会妨碍食物摄入,吞咽障碍同样如此。此外,影响手臂和手部的残疾(如骨关节炎或卒中引起的残疾)、行动不便也影响进食。
03
精神障碍
认知障碍和痴呆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营养的吸收。行为改变通常会减少摄入量,并可能增加能量消耗(如徘徊)。谵妄会妨碍食物摄入,尤其是在医院。抑郁症是导致各个年龄段人群发生厌食的原因之一,且被认为是导致老年性厌食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此外,神经性厌食等精神性进食障碍虽然在老年人中罕见,但也不容忽视。
04
疾病和药物
健康受损是营养摄入和营养状况的主要威胁(即与疾病相关的营养不良),尤其是在老年人中,他们的急性病发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都高于年轻人。急性和慢性病会降低食欲,增加能量和营养需求,并妨碍消化和营养吸收。另外,大多数药物至少有一种消化道副作用(如食欲下降、感觉障碍、恶心、便秘或口腔干燥),会减少食物摄入量。
05
社交和经济困难
孤独、独自进餐和社交隔离会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入量。重大生活事件(如丧偶或搬入养老院)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进食欲望,并可能导致体重严重下降。经济困难也会影响老人的营养摄入。
另外,其他饮食因素,如食物选择不均衡、大量饮酒、严格遵循自我规定或处方规定的饮食指南等都会导致能量和必需营养素摄入不足。
五步打好
老人营养保卫战
那么,如何改变老人营养不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综述建议做到以下5点:
01
精准评估
使用“微型营养评估表”自测(含18项指标,5分钟完成)。每年体检增加握力测试(男性<28千克、女性<18千克提示肌少症)。
02
饮食改造计划
高能量密度食谱:坚果碎拌酸奶(1勺=50大卡)、牛油果泥涂面包(半颗=160大卡)、蛋白粉冲调饮品(每10克含8克优质蛋白)。对于吞咽困难者,建议肉类打泥制成肉丸、蔬菜切碎煮软、水果制成果泥、使用增稠剂(黄原胶)将汤水调至布丁状。
03
营养补充策略
优先选择全营养配方粉(含30+种营养素)。维生素D补充:每日800~1000IU(建议选择含维生素K2的复合制剂)。
04
运动干预
抗阻训练:弹力带坐姿划船(每周3次,每次3组×12次);平衡训练:单脚站立(从5秒开始,逐步延长至30秒)。
05
家庭支持系统
制定家庭陪餐日(每周至少3次共同进餐),记录每日摄入食物量。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
《本文》有 0 条评论